位于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臺灣博物館,成立于1908年,是臺灣最早成立的博物館。此地本是臺北天后宮的所在,于2年時,遭到日本人強行拆除,改建為現今希臘多倫式的建筑風格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直到抗戰勝利后,脫離日本統治,才正式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
這座從上一世紀初就屹立于臺北火車站前的博物館,座居清代臺北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軸交叉點,以其典雅莊嚴的建筑、豐富多樣的展示搜藏與核心的地理位置,成為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1998年內政部評定本館館舍為國定古跡。對初次造訪者而言,博物館代表臺北的繁榮,也提供了一個認識臺灣的歷史櫥窗。
今日的臺灣博物館仍延續當年創館時的規模,目前設有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及推廣組等五個研究組,搜藏研究以臺灣本土的文化歷史、生物物種及自然現象為主要方向,并將成果透過主題展示、教育活動、出版及各項合作計劃等方式呈現與延伸,服務廣大群眾,達到博物館教育的目標。
臺灣博物館介紹
臺灣博物館位于臺北市中正區二二八紀念公園內,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成立于1908年,展出十分豐富的展覽作品,例如碑林、巨石文化遺物、民間石具、常設展覽以及特殊展覽等;臺灣博物館原本是日治時期為了紀念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因此設置的臺灣總督府紀念館,至1915年臺灣總督紀念館的新館在臺北新公園啟用因此成為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筑的代表。
臺灣博物館的歷史發展
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臺灣光復、政府播遷來臺,將臺灣總督府紀念館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并在1961年和1994年進行封館大整修,以提供最新的面貌給參觀的游客;并在1998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國定古跡,至1999年改隸中央而更名為臺灣博物館。
臺灣博物館-先住民展示區
臺灣的先住民展示區分為史前文化區和原住民文化區:史前文化區展示從舊石器時代到金屬器時代的器物的演化過程,相當直得民眾前往參觀了解;原住民文化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總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等,讓您了解原住民的文化風情。
臺灣博物館-臺灣生物展示區
臺灣生物展示區分為三個部份(臺灣生態導論、臺灣海洋生態、臺灣陸地生態)、七個區域:臺灣生態導論部份設有第一區,介紹臺灣整個大地理環境,從臺灣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的分布和食物網來介紹;臺灣海洋生態部分有第二區,介紹臺灣離島蘭嶼和綠島的海洋生態,有生態造景和電腦查詢系統讓民眾更了解海洋資源,進一步體驗海洋之美。臺灣陸地生態擁有最多的區域,其中有一條河流連結的第三區(紅樹林沼澤生態區及低海拔生態區)、第四區(溪流區展示區)和第五區(中高海拔生態區及高海拔生態區),以半開放式的柜臺與溪流展示出讓民眾淺顯易懂的生態環境,也能借此認識動植物;第六區是蝴蝶生態展示區,以臺灣特有的寬尾鳳蝶及其寄主植物臺灣檫樹為主角,并播放其他蝴蝶的生態影片,讓民眾更能身歷其境;第七區為神秘湖展示區,以一個小型的生態櫥呈現,這里可以根據主題定期更換的特展小櫥喔!
門票:20臺幣
營業(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10:00至下午05:00止;逢周一休館。
捷運地鐵:捷運:搭乘捷運淡水、新店、中和線至臺大醫院站即可到達臺灣博物館。
公交:搭乘20、222、249、263、621、651至博物館站即可到達臺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