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位于臺南市中西區(qū)忠義路二段上,俗稱天公壇、天公廟,主祀神格最高的玉皇上帝,在明鄭時(shí)期是奉明正朔、筑臺祭告上天的地方因此稱為『天公埕』,是臺灣唯一官民合建之神廟,也是臺灣唯一以牌位代替神像祭祀的神廟;到了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更是萬人空巷,都要在天公埕架設(shè)臨時(shí)的天公壇,受圣爐供奉土地公神像,替代天公神位露禱祭天,是當(dāng)?shù)氐男叛鲋行摹?br />
俗稱天公廟,主祀總管天堂的玉皇大帝,由于華人多篤信宿命論,當(dāng)人生遭遇波折時(shí),就到天壇??請?zhí)旃更c(diǎn)迷津并要求改運(yùn),也就是將壞運(yùn)氣丟給草扎的人,而重新?lián)Q一身好運(yùn);當(dāng)?shù)厝藭谵r(nóng)歷每月的初一、十五前往祭拜,祈求全家平安,另外農(nóng)歷正月九日有隆重的玉皇大帝誕辰祭典。
景觀特色:
為三級古跡,是臺南唯一主祀玉皇上帝的廟宇;也是臺灣唯一以牌位玉皇上帝圣位祭祀之廟宇。一字匾是臺南府城的三大名匾之一。神祇多、香火多、廟會多,是觀察民俗活動最佳的地點(diǎn);是研究道教神明的最佳場所。
建筑風(fēng)格: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的廟門十分特別,不同于一般廟門是彩繪門神,因?yàn)橹黛胗窕蚀蟮郏虼嗽搹R為彰顯玉皇大帝之神格,將廟門門板以門釘取代門神;此外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的龍柱多達(dá)5對,龍柱的年代從清代至今都有,相當(dāng)具有歷史價(jià)值:正殿龍柱完成于清同治年間,八仙獻(xiàn)瑞和鯉躍龍門的圖案雕工十分精細(xì),是府城龍柱中的精品,而前殿龍柱是清咸豐年間的作品,神韻逼人、簡單樸實(shí),后殿龍柱為清咸豐年間所刻,瘦長的柱身,平貼在柱面上的龍頭加上龍須伸展的弧度,更是具有藝術(shù)之美;臺灣首廟天壇(臺南天公廟)三川門側(cè)門的抱鼓石還有清代石獅,藝術(shù)和歷史價(jià)值都有相當(dāng)高的評價(jià)。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的『一』字匾與臺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匾、竹溪寺的『了然世界』匾,合稱為府城三大名匾。『一』字匾年份不明,早在建廟之初,也就是咸豐4年即已存在。一字匾可純粹就道教創(chuàng)世觀念去賞析道起于一,而化生表象為天、地、人三者,或由王充之論衡談天篇:元?dú)馕捶郑瑴嗐鐬橐唬蛴稍S慎之說文解字中解釋一:惟初大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另喻意唯天唯大,一以貫之、千算萬算不如天算,再怎么工于心計(jì)也無可奈何;『了然世界』細(xì)觀萬物、洞悉世俗,大澈大悟了無境界;『爾來了』意指你終究是要來的,最后你還是得來。
歷史發(fā)展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在明鄭時(shí)期是奉明正朔、筑臺祭告上天的地方因此稱為『天公埕』,至清朝咸豐4年(西元1854年)才建廟立壇并命名為天公壇,光緒20年(西元1894年)重修并改廟名為天壇,西元1949年重修一次,1979年將左廂武圣殿改建為兩層樓鋼筋混泥土構(gòu)造,次年廟宇正身重修并抽換梁柱,1983年將天壇廟名改為臺灣首廟天壇,至1984年重修屋頂檐飾成為今日我們見到的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qū)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門票:免費(fèi)
交通:搭臺鐵至臺南站下-轉(zhuǎn)搭臺南市公車(1路)至中山路站下。